《公海条约》倒计时100天!航运业绿色革命再加速,散货船如何抢占先机?
发布日期:2025-10-12 13:05    点击次数:77

全球海洋保护迎来里程碑时刻,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这对于每日航行于世界航线的散货船船东、管理公司和运营商而言,意味着什么?是额外的合规压力,还是转型的超车机遇?

历史性时刻:《公海条约》为何引发全球关注?

2025年9月,随着摩洛哥和塞拉利昂向联合国交存批准书,《公海条约》(BBNJ协定)获批国达到61个,正式跨越生效门槛。根据条约规定,2026年1月17日,这部被称为“海洋宪法”的国际公约将正式生效,为占全球海洋面积约三分之二的公海区域建立起史无前例的保护框架。

对于航运业而言,理解这部条约的深远意义,是应对未来格局变化的第一步。

填补最大治理空白:在过去,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公海长期处于“法外之地”,缺乏系统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条约的生效,首次为在公海设立大范围海洋保护区(MPAs)、强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EIA) 提供了国际法律依据。这意味着,未来某些特定公海海域的航行和作业活动可能会受到严格限制。

展开剩余77%

助力“30x30”目标:条约是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的“2030年保护至少30%全球海洋”目标的关键引擎。目前,全球海洋保护区覆盖率仅为9.61%,公海区域更是低至不足2%。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公海保护区的划设速度和范围将大幅提升,直接影响到国际航线的规划。

应对多重海洋危机:公海正面临过度捕捞、污染(包括航运带来的噪声和化学污染)及气候变化等多重威胁。条约旨在通过设立保护区、规范人类活动等措施,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一个健康的海洋,对于稳定全球气候至关重要,而这与航运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

双重合规:散货船面临的绿色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公海条约》本身并不直接为船舶设定诸如硫氧化物排放或碳强度指标等具体技术标准。它的监管重点在于国家层面的协作,例如通过划设海洋保护区来间接规范区域内的人类活动。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航运业可以置身事外。相反,散货船运营商需要意识到,一个“《公海条约》+IMO全球框架”的双重合规时代已经来临。

IMO的净零排放框架:直接而紧迫的挑战

就在《公海条约》获批前几个月,2025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批准了全球首个结合了强制排放限制和温室气体定价的净零排放框架。这套预计于2027年生效的规则,将对大型船舶(总吨位超过5000吨)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全球燃料标准(GFS):对船舶使用的燃料温室气体强度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直接推动低碳和零碳燃料的应用。

全球经济措施:对排放超标的船舶设立碳定价机制,这意味着高排放船舶的运营成本将显著增加。

这套组合拳旨在推动航运业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其强制性和经济杠杆效应,比《公海条约》更为直接地作用于每一艘散货船的日常运营和财务报表。

绿色船舶规范:从“可选”到“必选”

在宏观政策指引下,具体的船舶技术规范已成为散货船绿色转型的实操手册。以中国船级社发布的《绿色生态船舶规范》为例,它为我们描绘了一艘现代绿色散货船应有的面貌:

污染控制:若要获得“生活污水排放控制(SC)”附加标志,船舶必须配备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确保排放水质远超国际标准,并制定详尽的管理计划。

舒适与环保:“噪声舒适性”等附加标志,要求船员舱室的噪声控制在舒适范围内,这不仅是人性化关怀,也体现了船舶建造和运营的整体环保水平。

动力革命:政策正强力推动散货船加快能源转型,使用LNG、甲醇等清洁燃料已成为现实选择,而氢、氨燃料电池等零碳技术也已进入试验视野。同时,高耗能、高排放的老旧船舶的淘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协同进化:船舶与港口的绿色伙伴关系

船舶的绿色运营并非孤军奋战,它越来越依赖于与港口的协同。“船港协同” 已成为提升整个供应链绿色价值的关键。

岸电系统:船舶在港期间使用岸电,关闭辅机,是减少港口区域空气污染和噪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未来,使用岸电或将成为进入某些环保要求严格港口的强制性条件。

绿色港口建设:港口自身也在进行绿色革命,港作机械电动化、建设近零碳码头已成为趋势。这将与靠港船舶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提升大宗货物集疏运体系的清洁化比例。

平台观察:主动适应,化挑战为机遇

对于散货船市场参与者而言,《公海条约》的生效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全球海洋治理正在收紧,绿色低碳已从一道“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被动合规只会增加未来的运营成本和风险。E-PORTS建议,船东和管理公司应:

前瞻规划航线:密切关注未来公海保护区的划设动态,将其纳入长期航线规划考量。

加速船舶技术评估:立即对现有船队进行能效和环保评估,制定详细的船舶升级或更新计划,以应对IMO即将到来的碳定价冲击。

善用数字化工具:利用类似E-PORTS平台的数字化服务,优化船队运营效率,降低不必要的能耗和排放,积累绿色运营数据,为未来的绿色金融和市场准入做好准备。

《公海条约》的生效,与IMO的减排框架共同构成了未来十年航运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于散货船而言,这既是合规压力的叠加,更是通过绿色创新实现品牌增值、降本增效的历史性机遇。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方能在新时代的航程中行稳致远。

发布于:上海市